位于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的定窑遗址,是目前定窑考古发掘规模最大、最集中的窑场。
中国陶瓷文明源远流长,历史上名窑众多,定窑就是古代北方白瓷生产中最具代表性的窑场之一。定窑创烧于唐代、盛于北宋及金、终于元代,延烧时间超过600多年,并以烧制白瓷著称,兼烧黑釉、酱釉和绿釉瓷,后人称其为“黑定”、“紫定”和“绿定”。
人们在论及定窑时,必称其为宋代的“五大名窑”之一。宋代定窑可谓中国历史上白瓷发展的大成时代。釉色清丽明快,造型纤细典雅,纹饰流畅自然的定瓷,代表了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“雅器”,一些高档定瓷更是成为皇室的御用贡品。其产量巨大,影响广远,不仅在北方有广泛的仿制,对南方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青白瓷生产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,甚至远到西亚、中东都可以看到定窑影响。
定窑的影响不仅表现在造型和纹样上,在瓷器的制作和烧成方面的工艺创新,如薄胎瓷器的成型、装烧时的覆烧方法、烧成时采用煤为燃料等诸多方面,都有开创之功,并影响了整个宋代瓷业的发展,是我国宋金时期北方生产规模最大、影响最广、官府督窑并贡御时间最长的窑场,是宋代瓷器追求精致、典雅的典型代表。由于定窑巨大的影响,它又被近代研究者列为宋代的六大瓷系之一,被赋予了我国古代陶瓷发展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支。
1934年,著名陶瓷学者、国立北平大学(现北京大学)叶麟趾教授在其所著《古今中外陶瓷汇编》一书中,首次提出定窑遗址的准确位置就在曲阳涧磁村,沉睡了近千年的定窑遗址即将醒来。新中国成立后,故宫博物院的陈万里、冯先铭等专家在对涧磁村定窑遗址进行多次实地复查后,进一步确认了河北曲阳涧磁村一带即为史载的定窑遗址所在地。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,文物部门先后于20世纪60年代初、80年代中期和2009年,对定窑遗址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,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,从而对定瓷的烧造工艺及定窑兴衰史等方面有了更准确、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。1988年,涧磁村定窑遗址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,并建立了定窑遗址保护所,负责窑址的保护和管理工作。
涧磁村定窑作坊遗址,是上世纪80年代涧磁村考古发掘最重要的、也是面积最大的一个保护区。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窑炉炉膛、火道、灰坑等,展现出一个系统的定瓷生产场所。
著名的金代窑炉,以煤为主要燃料,可烧还原焰或氧化焰,烧成温度可达1300℃。
在涧磁村,至今依然可以看到矗立在田野中的十几座巨大土丘,这些由大量的瓷片、窑具、炉渣、瓷土等堆积而成的土丘被当地人称之为“瓷堆子”,是涧磁村几百年来窑烧的累积,亦是定窑烧造时代久远、规模宏大的重要见证。
涧磁村窑址的丰富遗存,无疑是一座宝库,一座丰碑,它沉淀和蕴藏着定窑创造性的杰作和独特的艺术成就,同时,也是中国制瓷历史的缩影和重要见证,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和研究价值。